第五届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创新大会暨项目观摩会在鲁召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泊升
5月8日—9日,第五届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创新大会暨项目观摩会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国内科研院所、行业组织、高等院校、建筑及科技企业的60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分享前沿技术与实践经验,并实地观摩中建三局承建的山东能源济南国际贸易产业园项目,见证智能建造技术在超高层工程中的创新应用。

破解传统建筑高能耗、低效率难题
据了解,本次大会由中国建筑业协会主办,山东省建筑业协会、中建三局等联合承办,活动以“绿色智创数领未来 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升级”为主题,旨在贯彻国家绿色发展要求,推动建筑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引领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正重塑着各行业的发展格局。”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建筑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绿色”与“智能”作为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领域,不仅是建筑行业响应国家战略号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更是破解传统建筑高能耗、低效率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路径。

从图纸到施工“一个模型用到底”
9日上午,与会专家学者走进中建三局山东能源济南国际贸易产业园项目观摩。作为山东省重大工程、济南市重点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建设包括两栋塔楼及裙楼工程,主楼高度达172.5米。建成后,依托能源集团资源、产业及管理优势,创新巩固现代物流贸易主导产业,围绕国际贸易产业链上下游完善生态体系,引领贸易新业态集聚发展,旨在打造成为全国能源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项目负责人刘少锋介绍,该项目已实施6大类59小项智能建造技术,实现了从设计、生产、施工到运维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

在设计阶段,项目采用了BIM正向设计,以3D模型为数据源,完成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任务。“这就好比用3D打印机设计一个建筑虚拟版本,从图纸到施工全程‘一个模型用到底’,避免了‘图纸打架’造成的返工。”中建三局新疆分公司总工程师刘汇东介绍说,“我们通过数字模拟化,把建筑像‘乐高积木’一样拆分预制,现场拼装,大大提高了标准化设计水平和现场拼装效率。”
此外,项目还建立智能建造指挥中心,融合了BIM+GIS、BIM+5D元素,集成生产、安全、质量、技术等七大管理板块,实现各版块数据共享,快速高效掌握现场管理动态,提升项目管理效能服务;同时,还创新应用绿色建造技术体系,通过智能算法对建筑材料、采光、通风、环境等进行模拟分析,实现全过程绿色设计优化。

多项智能建造“黑科技”亮相
施工现场,多项自主研发的智能建造“黑科技”也令人眼前一亮。
“如今塔吊司机在地面就能完成高空作业,安全又高效,吊装效率提升15%以上。”在项目现场的5G塔吊操控室,操作员张安详手下的操作杆控制着建设现场近百米高的塔吊。
这是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5G塔吊智能集控系统”,通过集中管控技术和5G信息传输基站,改变塔机传统作业模式,实现了多塔机、多操作端的灵活接入与远程综合管控,在优化操作人员工作环境同时,显著提升了塔机的安全性能和运维水平。

“单塔多笼循环施工电梯”同样吸引了一行人员的注意。其设计理念独特,犹如一条竖起的地铁,梯笼在上下两端可实现180度旋转,实现了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行。项目技术负责人邱召表示,该电梯搭载智能化旋转换轨、群控调度及冗余供电技术,确保了多台梯笼的高效、安全运行,工效较常规施工电梯提升3倍以上。
观摩会上,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轻型造楼机”惊艳亮相。这款集施工装备、材料堆场于一体的封闭作业平台,通过智能一键顶升技术,最快可实现“4天一层楼”,较传统方式提速30%。
“造楼机采用全封闭防护设计,降低了施工人员高空作业风险,同时通过5G实现多设备远程管控,施工管理更智能。”刘汇东介绍,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多个项目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此外,项目现场还集中展示了测量机器人、激光地面整平机器人、墙面喷涂机器人、路径喷涂机器人等十多款智能建筑机器人。从地面整平到墙面处理,这些"钢铁工人"正改变着传统施工方式。“机器人施工不仅效率高,还能自动收集粉尘,既智能又环保。”项目质量总监杨亮举例说,墙面机器人每分钟可完成1.5平方米施工,远超人工效率。

除了上述技术创新外,项目还应用卸料平台超载报警、碳排放双控监测、智能机电、AI安全识别等智能设备深度链接人、材、机、安全、质量等环节,让施工现场长出了“眼、耳、鼻”,让管理人员“看”得见违章、“听”得见噪音、“嗅”得着隐患,让工地建设更加安全、智慧、绿色。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