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以营商环境之优促民营经济之兴
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代表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一直以来,湖北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高度重视,今年召开的2025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更是为以一流营商环境助力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明确了“任务书”和“路线图”。从“五大生态”的顶层设计,到“加减乘除”的精准施策;从“数字赋能”的智慧政务,到“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的务实行动,湖北以“热带雨林式”的生态培育模式,让民营经济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发展壮大。通过营商环境的优化升级,激活民营经济这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为中部崛起增添强劲动力。
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的生命线。湖北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2025年高规格出台《聚焦支点建设持续改进提升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围绕“六大环境”建设,打造综合成本洼地、政务服务高地和优质投资目的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通过“免申即享”“直达秒兑”模式,企业无需跑腿即可享受惠企资金;推行“跨省通办”“一网通办”,高频事项办理时间缩减84%、材料精简50%、办理环节减少75%。从“放管服”改革的纵向深化,到跨区域政务协同的横向联动;从破除隐性壁垒,到培育法治化土壤,政务服务“加速度”的背后,是政府角色的根本性转变——从传统的“管理者”转变为规则制定的“领航员”和企业发展的“服务生”,为民营经济筑牢了长远发展的根基,让各类市场主体在公平竞争的赛道上轻装上阵、放手拼搏。
民营企业的活力源自创新,而创新生态的构建需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在荆楚大地上,54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正以“光芯屏端网”等五大优势产业为依托,搭建起极具竞争力的创新矩阵。湖北深谙“热带雨林”的生长逻辑,政府在光电子信息等战略领域搭建共性技术平台,如同为幼苗提供稳固的支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则像筑起防止“养分流失”的防护墙。而在市场端,通过产业链协同与应用场景开放,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的主体。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既避免了行政干预的“越位”,又弥补了市场失灵的“缺位”,使创新从政策催生的“盆景”成长为自然萌发的“森林”,让湖北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中率先抢占先机。
如果说政策是“阳光”、创新是“养分”,那么精准服务便是滋润企业成长的“无声细雨”。“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专项行动,成为湖北政企同频共振的闪亮招牌。通过千名干部包联企业、政企恳谈会等机制,2024年解决民间投资堵点2733个,以“问题闭环”化解企业急难愁盼。武汉经开区设立500亿元产业基金破解融资难题,宜城搭建“半小时应急供应圈”保障产业链稳定,咸宁法院涉企案件“当天调解”的效率变革,体现了“服务围着企业转”的诚意。这种“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亲清政商关系,让楚商回归、校友回流成为潮流,四年新增民营主体超百万户,形成了“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草木葱郁”的产业雨林。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湖北正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营商环境新范式。当政策阳光、创新活水与楚商精神交汇激荡,这片热土必将孕育更多“顶天立地”的领军企业和“铺天盖地”的活力小微企业,为中部崛起支点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范芷欣(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