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落地见效 科技为云南豇豆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云南网讯(记者 陈云芬)5月19日,记者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举办的现场观摩培训会上获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牵头研发的“三位一体、内外兼杀”防治豇豆主要虫害新技术,对蓟马防治效果达85.69%,对青虫防治效果达71.47%,减少豆荚黑尾率98.25%,在豇豆全生育期减少化学农药使用60%~70%,不仅实现了绿色防控消灭害虫,而且显著提升了豇豆的品质。该技术在云南的落地应用,将更好地为云南豇豆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豇豆是云南冬季豆类蔬菜的重要品种,生长周期短、收益见效快、经济效益好,备受种植户青睐,在蔬菜产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豇豆具有花果同期、采摘间隔短的特性,农药安全间隔期在实际生产中难以有效落实。同时,豇豆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多达30余种,其中,最难防治的蓟马对豇豆生产危害也最为严重,蓟马引起的黑头黑尾、虫孔、包尾、烂荚等严重影响豇豆品质和产量。而依赖化学防治控制蓟马,极易导致豇豆农药残留超标。
为破解这一关键技术难题,助力豇豆产业健康发展,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及农药残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支持下,研究团队针对豇豆虫害难以有效治理、豇豆农残超标等突出问题开展攻关,揭示了豇豆蓟马田间发生规律、生物生态学特性以及豇豆花的形成与脱落内在规律,研发出一套豇豆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及农药残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首席科学家谢文研究员把这套技术概括为三个字:喷、摇、吸。“喷”指的是苗期和爬蔓期根据蓟马种群数量精准施药1~2次,以压低蓟马种群基数;“摇”指的是在花期摇动植株或借助吹风机,加速前一天开放或受害花朵的自然脱落,防治蓟马、豆荚螟等危害花的害虫;“吸”指的是通过负压装置吸收掉落的花和具有假死性的幼虫,将豇豆主要害虫一网打尽。谢文介绍,该技术通过“喷、摇、吸”一体化作业模式,不仅可以防治蓟马、豆荚螟等危害花的害虫,还可以通过“摇”这个动作,将叶部具有假死性的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害虫的幼虫脱离植株,使其被吸走或踩死。另外,还可以去掉包在豇豆尾部的“残花”,避免豇豆“黑尾”现象。
云南省农科院环资所尹艳琼研究员介绍,通过项目的开展,云南建设示范应用基地,引入“三位一体、内外兼杀”豇豆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从新技术在云南的示范推广情况看,防控效果明显。并且,该技术实现了“一机多杀”高效作业模式,通过物理防控+农艺措施的方式,从根本上提升了豇豆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相关专家认为,这一技术创新了我国南方豇豆蓟马等虫害的绿色防控模式,有望彻底解决困扰我国豇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为绿色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