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商银行2024年报:稳稳的“江苏样本”
在2024年净息差收窄、同质化竞争的大背景下,苏商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又一年。近日,该行发布年报,其最大看点就是一个字,“稳”。
年报显示,该行营收与税后净利分别为50.06亿元和11.58亿元,连年增速均超10%,资产规模近3年复合增速10.76%,2024年末至1375亿元,成为稳稳的“江苏样本”。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苏商银行2024年“靓丽”数据的背后,凸显9大关键词:数字化、差异化、补位者。
一、“金融生力军”争做“排头兵”
在江苏这片热土上,民营经济的江湖地位可谓制造业界的“扛把子”天团。
1、数量碾压:每100家江苏企业里98家是民企,活脱脱的“民企大本营”;
2、科技含量爆表:全省高新企业榜单上,92%都是民企大佬在霸屏;
3、贡献值拉满:进出口业务扛起近半边天,经济总量、税收贡献通通六成起步,对城镇就业的贡献更是达到八成左右。
具体来讲,江苏民企有三大绝活:
1、实业狂魔:75%的民企死磕制造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包揽全省八成席位;
2、创新卷王:63.5%的规上民企设立十年以上技术攻坚专项,14个国字头或省字头制造业创新中心,清一色民企在操盘;
3、韧性强大:从苏州工业园到南通家纺城,民企产品横扫欧美日货架,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体系。
作为江苏首家民营银行,苏商银行干得最漂亮的事,就是把服务民企写进了基因里,给民营经济装上“导航仪”。
2024年他们搞了件大事:成立作战指挥部,出台“普惠小微贷款作战手册”,定下“贷款增速必须跑赢‘大部队’、利率优惠60个基点”的军令状。结果年底一算账,民营贷款增量直接超额219%!
苏商银行骨子里就刻着“为民企拼命”的DNA,2024年练就了“四贷神功”——“敢贷、愿贷、能贷、会贷”,该行设立普惠直营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创新尽职免责案例18人次,构建起从战略到执行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以“采购贷”“供货贷”等链式产品为抓手,苏商银行服务核心企业1600余家,支持数码3C、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41.28亿元产业链金融余额中,大部分投向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为强链补链提供精准金融支持。
作为制造业天团的“金融生力军”,在江苏16条制造业产业链上,苏商银行把数字银行差异化优势玩得风生水起。
截至2024年末,该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241.41亿元,占对公及经营性贷款比重超76%,其中信用贷款占比近60%,用行动诠释“排头兵”担当。
二、小微企业的“活水源”
江苏小微民营经济活跃,拥有300万中小微企业、1000多万个体工商户。搞普惠金融,苏商银行是玩真的!
该行以金融服务“补位者”为角色,以“长尾客户”为锚点,专门破解小微融资难题,真正实现“毛细血管级”覆盖。
做实普惠金融,织密民生保障网。在盐城的一家服装厂里,300名“妈妈工人”的饭碗差点保不住——老旧的缝纫机跟不上订单需求。就在危急时刻,苏商银行的普惠团队连夜开发评估模型,24小时内就批下了200万信用贷款。如今车间里新设备嗡嗡作响,老板娘逢人就夸:“这贷款比缝纫机踩得还快!”
根据产业特色,量身定制产品。针对泰州区域的螃蟹养殖产业,该行为蟹农提供了“蟹融贷”。截至2024年底,当地206户蟹农成功融资,累计信贷支持超过5000万元,带动了190亿元的“大产业”;面向传统渔网产业,该行定制“渔网贷”方案,通过手机屏幕就能完成申请和放款,全流程线上化操作,最快5分钟到账,让这一年产值40亿元的产业集群加速奔跑。
2024年,苏商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18.32亿元,增幅13.01%,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31.23%,高于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相当于给25.1万户经营者每人送去8.7万元“及时雨”;39.75亿元制造业贷款集中投向中小客户,有贷户2.3万户,户均贷款17万元,真正实现了“毛细血管级”覆盖。
值得关注的是,当下全球供应链被“关税大棒”撕出裂痕,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文要求金融机构助力提振消费,我们来看看苏商银行如何点燃“内循环引擎”?
该行陆续推出“市民贷”“升级贷”等拳头产品,覆盖装修、购车、教育、旅游等高频场景,让普惠金融真正“触手可及”。
截至2024年末,该行消费金融累计授信客户超2750万户,累计放款金额达4652亿元。
这就是苏商银行的硬核普惠——把高大上的金融服务,变成精准滴灌小老板、老百姓的“活水源”!
三、“技术派”是如何练成的?
作为新兴的民营银行,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业市场中生存,必须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那么,苏商银行的优势是什么?
答案就是数字技术。数字化让苏商银行财务报表“开挂”,成本收入比长期保持在22%左右,较江苏省同业的平均水平低了约10个百分点;数字技术也支撑经营效能领跑同业。2024年,该行总资产收益率(ROA)0.91%,净资产收益率(ROE)15.71%,稳居江苏省法人银行前列;不久前,亚洲银行家发布全球100强数字银行,该行连续3年跻身前十。
那么,全球前十“技术派”是如何练成的?
1、烧钱搞研发:研发费用占比6%左右,全行一半以上是科技人员,专利墙贴满314张“学霸奖状”,授权专利131件,知识产权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江苏全省法人金融机构第一。
2、黑科技装备库:该行率先引入DeepSeek系列技术,AI大脑升级,非标材料准确率提升至97%,信贷审核效率飙升20%,代码优化采纳率提升28%,核心系统迭代周期砍掉30%;PB级数据查询提速24倍,信贷审批系统的风险模型训练时间缩短60%。
这家银行把风控系统改造成了“科技变形金刚”:
24小时不眨眼的AI判官:2024年,该行每天处理超过30万笔贷款申请,毫秒级输出决策结果,百万次贷后预警比老板查岗还准时;
风控特征的“流水线生产”:2024年狂造23000+个风险特征,相当于给每个贷款客户拍“CT全身扫描”。数据显示,2024年该行不良贷款率1.18%,拨备覆盖率214.02%,拨贷比2.52%,较上年提升0.51个百分点,均优于监管要求。
难怪吃瓜群众表示:“这哪是银行?明明是披着银行外衣的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