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学”解锁成长密码

家长与孩子在秦缘非遗文化馆学习秦派内画(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眼下,流动的亲子课堂成为春日一道别样的风景。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感受非遗魅力、开启研学之旅、亲近自然。在此过程中,“亲子共学”的互动模式正在呈现——家长与孩子成为“同学”,一起踏上春日的成长之路。
非遗里的亲子时光
4月15日20时,西安市碑林区秦缘非遗文化馆内灯火通明。11岁的张一帆和母亲印雅芳又一次来到这里参加亲子活动。这次他们学习的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陕西快板。
“手腕要活,精气神得足,注意板眼节奏!”老师边示范边讲解。孩子们围坐一圈,手执竹板,边打边说。
“带孩子来这里了解非遗、学习非遗,成为我们母子俩每周最期待的事。”印雅芳说,“和孩子同上一堂课,除了让孩子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也是一种提高和疗愈。”
随着非遗热度的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家庭选择以非遗为“桥梁”,在传统技艺的体验中,共度一段充满温情的亲子时光。
秦缘非遗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付新芳介绍,如今,非遗逐渐受到年轻人乃至小学生的青睐。“非遗活动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艺术兴趣,还能多维度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就拿今天的陕西快板体验活动来说,孩子们在练习时左手持板主打,有助于开发右脑功能。通过念快板词,他们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积累知识。”付新芳说。
“我把之前和妈妈做的掐丝珐琅花朵带到学校,同学们都说精美,还好奇地问我是怎么做的。”张一帆说,他觉得自己已成为非遗的小小宣传员,在做一件有趣且有意义的事。
开启一段亲子研学之旅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陕西是文物大省。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众多重大考古发现,陕西的考古研学活动备受瞩目。春季回暖,考古研学之旅也越来越受欢迎。
4月12日,在位于咸阳市渭城区的秦汉考古基地,9岁的轩轩和爸爸跟随博古宇宙亲子研学团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手持探铲,模拟考古发掘。上午,他们刚在陕西考古博物馆了解了陕西考古的发展阶段以及考古成果,下午就到考古基地实地体验考古的挖掘、勘探、修复等。
“老师讲解得深入浅出、幽默易懂。大人和小孩都听得津津有味。从考古的角度看历史别有一番体会。”轩轩的爸爸说,“在家时,孩子比较懒散,但在活动中,他活跃、健谈,还主动去帮助其他小朋友,很有团队精神。”
从自然探索到传统文化体验,从科技实践到劳动教育,如今,研学不仅面向孩子,还与亲子教育结合起来,越来越受家长欢迎。“开春以来,我们每周至少组织一个亲子团开展研学活动,家长参与其中,一方面,可以在此过程中衡量课程质量的高低;另一方面,在密切亲子关系的同时,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兴趣的种子。”博古宇宙亲子研学负责人刘林介绍。
在亲近自然中共同成长
每逢周末,秦岭山脚下的“伙伴营地”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家长在咖啡沙龙学习拉花技巧,孩子跟随自然老师观鸟、赏花。
如今,很多年轻父母结束了一周的工作,想利用周末放松身心,但孩子又渴望在大自然中自由奔跑、探索世界。如何在陪伴孩子的同时,满足自己的休闲需要,成为许多家庭的诉求。
“我们推出了周末遛娃的‘森林托育’模式。”伙伴Ours环境教育项目主理人田阳介绍,“父母可以在营地品茶、喝咖啡,重拾个人兴趣,孩子则可以放心地交给我们,由专业老师带领,认识树木、昆虫,观云听雨,探索自然的奥秘。”
这种“分离式共学”模式,不仅满足了父母自我提升与精神放松的需求,还为孩子创造了亲近自然、自由探索的环境,实现了亲子陪伴与个人成长的有机融合。
“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动态平衡。这类活动通过创设‘安全分离’场景,既避免亲子过度依附,又通过分享当日所学构建起父母与孩子平等的交流模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教师李弈丹说。
春暖花开,万物生长。在美好的季节里,希望每一双大手都能牵起小手,以各种方式共同成长。(记者 苏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