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最怕听到的话是:我打算去你那玩玩
暑假终于结束了。
松一口气的除了家有“神兽”的家长,还有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
对故乡的亲朋来说,那些从小城镇去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都是事业有成的有为青年,亲友来访,虽未言明,却也嗅到了某种“取经”和“投靠”的意味。
可漂在大城市的年轻人的心声却是:我们也有需要解决的生活难题。在财力和精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游刃有余地接待远道而来的亲朋背后,藏了多少有为青年说不出口的烦恼?编辑部的年轻人有话说。

接待,是休息日的“精力地狱”
为了做好接待工作,老广也开始学“本地人推荐菜”
雨衣 本地人 工作6年
每个来广州的人都说要吃地道早茶,我已经翻不出什么花样了。
喝早茶、吃粤菜,是广州旅游的固定动作,如果恰好有朋友或亲戚在广州,那这个固定动作就会变成“等你带路!想吃上本地人推荐的地道早茶”。作为东道主,朋友亲戚来一趟,难免要做东请吃一顿饭,接待任务一波接一波,这就有点麻烦了。
接待亲朋吃饭是门技术活。
首先,肯定得好吃,否则就不符合“本地人推荐”的需求;其次,价格要合适,太贵了肉疼,太便宜又显得自己太抠门;更重要的是,私藏好店就几家,为了不花钱来回吃,那本地人也得现做攻略,好不好吃?得赌一把。
现在的我,每次到外面吃早茶或粤菜都会默默在心里打分,口味好不好,人均合不合适,环境适不适合久坐闲聊……以此来判断,这是不是可以用来招待朋友的餐厅。
一年陪游3次石室,广漂已经快丧失城市探索欲了
心心 广漂7年
作为“广漂”的我,本来对广州是很有探索欲的。
每次外地朋友来,都点名要去“石室圣心大教堂”。今年才刚刚到9月,我就已经在石室接待了三拨朋友,快和门口的花岗岩处成朋友了。所以,前两天另一个“广漂”朋友问我去不去的时候,我严词拒绝了。
石室打卡有标准流程:围着教堂走一圈—进去拍照—站门外拍照。对非教堂狂热爱好者来说,即便全石砌哥特式教堂是知名景点,再好玩也禁不住一年玩几次。
工作后,更害怕家乡发小突然来一句:“我明天到广州,一起吃个饭。”好消息:很贴心,明天是周六;坏消息:我计划是在家里躺一天。
但是发小好不容易来一次,我还是没狠下心拒绝。只能暗自庆幸,她没说要去广州塔——之前夜跑经过塔底被堵住把我震惊了一把。广州朋友们,你们应该也只有亚运会时去过广州塔吧?
分享“家”让人崩溃101次
市丸晗 广漂9年
有人说“独居是一种难以退出的生活方式”,当对“家”的掌控感达到100%,任何人的到访都会让人焦虑。
小到物品摆放的位置,大到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的划分,我一居室的家有一套自洽的运行体系。为了保持这份秩序井然,我从不在家接待任何亲戚朋友,直到妈妈来我的城市过年——妈妈是最亲密的家人没错,但我们已经近10年没在一块住了。
我一天崩溃了101次:
进门将未清洁的手机放上了餐桌;洗澡前上厕所,忘记冲洗坐垫,洗澡后又坐了上去;睡前去关玄关的灯,没洗手就直接上床……我跟在妈妈身后不停擦洗善后,上完一天班,回到家也无法好好休息。
精神紧绷地过了三天,妈妈终于同意去住酒店。我觉得她没必要学习我的生活方式,她也理解我已成为她强迫症的“进化版”。
有人说“将家极度私有是一种病态”,但我认为在这个“人人有病”的时代,我们没必要额外花费精力,强迫自己变得“正常”。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如果能让自己变得舒适,那与“疾病”共存也没什么大不了。
不邀请你来我家,不是我不够爱你,而是有让两个人都轻松愉快的接待方式,又何乐而不为呢?
放暑假的大学生,分担接待任务的不二之选
小李 在读大学生
暑假,家里来了一大帮亲戚,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这让我有点郁闷:明明是自己家但有一种来当客人的感觉。更要命的是,我与借住的那一家子并不熟络,甚至觉得有被打扰到。
回家的初衷是想休息,但却陷入了另一个精力地狱,碍于人情世故,父母并不允许我躲避这一社交场合,甚至会嘱咐我要领亲戚出门逛逛。从某种程度来说,爸妈还把他们的接待任务转移到我身上了。
亲戚借住在家一个多月,多少有点“投靠”的意味。父母花钱我出力,对每天还要上班的爸妈来说,赋闲在家的我就成了接待任务的天选之人,人人都被卷入了接待的地狱里。

无法拒绝的花销,是暑期的“财力地狱”
月薪5k,花1.5k给朋友订酒店
心心 广漂7年
在广州工作第一年,我的月薪就五千,去除掉生存花销,留给自己支配的余额本身就很有限。那时一个非常要好的异性朋友来玩,因为自己是合租不太方便,就打算给他定三天酒店,但又不想定得太差,预算拉到了500块一晚。
三天就是1500块,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绝对的财力地狱。
两个月陪去七八次香港,深圳赚钱,香港花
林一 深圳本地人
人在深圳叠加暑假buff,两个月我带了七八批朋友去香港。
深圳过关去香港跟跨区一样方便不假,香港好吃、好逛、好玩更是共识,但与港人北上不同,我是深圳赚钱香港花,钱包率先提出了抗议。如果看汇率,频繁从深圳到香港玩是有点“烧钱”的。签注要钱,来回路费要钱,吃喝、购物更不必说。
因为接待吃上“原价饭”
市丸晗 广漂9年
一个让人比较苦恼的事实,“接待高峰期”往往也是“旅游高峰期”,食住行都变得昂贵且不可控。
作为一个消费必团购的精打细算型年轻人,节假日带家人去网红餐厅成了少有的原价消费。在此基础上,部分餐厅甚至还要再加收10%的服务费。
一边是溢价消费,一边是想带长辈尝试新鲜事物的心,苦苦挣扎后,只好让钱包先受苦了。毕竟钱可以再赚,和家人度过的快乐时光更弥足珍贵。
带小辈出去玩,是个没法做预算的项目
城画君 就在广州
人到中年,作为家里的“表叔”,放假带小辈去玩成为了责无旁贷的一项工作。更地狱的在于,根本无法预测游玩成本。
17岁的侄女A是二次元爱好者,带她前往动漫星城逛一圈已经完成换装,途中还要给予情绪价值。“这个假发适合你”“这个魔杖好好看”,夸完还不够,还得补上一句“叔叔给你买吧”,才能回应侄女热切盼望的眼神。
侄子B是刚上小学三年级、精力旺盛的小男生,曾经挑战过在一天内走完了三座动物园、博物馆和科技馆,战绩可查。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他有如此广泛的兴趣爱好,直到他分别在动物园想消费喂长颈鹿的小零食、在博物馆给班上同学人手带一个文创冰箱贴、在科技馆体验了150块一次的全息投影+VR眼镜开宇宙战斗机消灭外星敌人之后,我终于对他和他的消费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每当放假就想一个人出去走走。到了30岁也总算理解为什么小时候跟着长辈去商场购物,长辈总是犹犹豫豫支支吾吾最后说一句“能不能就买一个呀”。

与景点更密集、消费更高昂的京沪相比,常居大湾区的我们在听到“代抢故宫门票”“陪玩环球/迪士尼”“规划北大清华一日游攻略”等更“地狱”的招待任务时,难免窃喜自己是在大湾区。
好久不见的亲朋来访,见面吃饭是维系情感的需求、是稀松平常的社交,让年轻人感到疲倦的核心原因并不在此,而在超出承受能力范畴却难以言明的接待。
“到大城市里去看看”像一场朝圣,在这里生活的我们好像都沾上了城市的荣光、背负了回应亲朋期待的义务。我们眼中的“接待地狱”,实际上是“有为青年”人设下难以言明的真实烦恼——透支的精力、缩水的钱包、被挤压的个人空间。
“去北京和朋友见面,朋友得知我的行程密密麻麻,听到只是抽空和她见一面时,我明显感觉她松了一口气,如释重负的一口气。”其中一位编辑说道。

编辑部全体
责编 吴耀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