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纵深:喜看初见成效 实施四大行动|奋力百千万 好心聚茂名

4月30日南方日报《奋力百千万 好心聚茂名——广东茂名感恩奋进二周年特别报道》02版。
“这两年,村子里多了4家新民宿,乡村夜市也办得红红火火,城里人都爱来凑热闹。”在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强村公司,驻村第一书记何霞向来访者介绍,强村公司经营了10多种业务,去年村集体收入400多万元。
在柏桥村,新科技、新阵地、新民宿、新文旅不断涌现。荔乡的欣欣向荣是茂名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一道缩影。
“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茂名县镇村价值得到重塑,向上向新蓬勃发展。22个典型镇、114个典型村加快培育,县域人口呈回流态势。
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茂名锚定目标抓住关键,系统推进全面突破,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初见成效四大行动,协同发力抓好县域产业补强、新型城镇化提升、乡村振兴提质,谋深做实“兴产业”“强城镇”“美环境”三篇文章,以更多可感可及的变化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兴产业
筑牢县域经济“四梁八柱”
今年1月召开的茂名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茂名将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初见成效四大行动,其中县域产业补强行动位居四大行动之首。其他三项分别是新型城镇化提升行动、乡村振兴提质行动、社会力量赋能行动。
4月,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印发的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2025年“三年初见成效”的总体要求中,县域产业振兴行动同样位列五大行动第一梯队。从省到市,产业发展始终占据核心位置。这是因为“百千万工程”的关键在产业,若产业“四梁八柱”未能筑牢,壮大县域经济便成无源之水。
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茂名在产业振兴赛道上持续发力——2024年,以“五链共建”破解产业结构单一难题,茂名石化升级改造项目首套装置顺利投用,万吨级碳纤维、丙烯酸产业园、华南钛谷一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9个,产业补强步伐显著加快。

茂名丙烯酸产业园项目规划效果图。
可见,短时间内补短板、强弱项的攻坚态势已然形成。但又要清醒地看到,新旧动能转换处于阵痛期,县域工业短板亟待突破。
破局之道在于强化产业园的“主引擎”作用——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导向,每个县域聚焦1—2个主导产业,精准做好“龙头企业壮大、关联企业招引、承接产业转移”三篇文章。
变化正在发生。在高州主城区南郊的蒲康工业园,佛山照明、国星光电、佳康制衣等12家企业进驻,预计年总产值13亿元。这里是佛茂产业转移合作园重点片区之一,正成为县域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据介绍,目前佛茂合作园已由最初的2865亩拓展至1.82万亩。

佛茂合作园高州蒲康工业园标准厂房。冯洁云 摄
在壮大县域经济的进程中,地域特色产品的价值日益凸显。茂名将目光聚焦于“土特产”的深度开发:一方面构建“信”字号品控溯源体系,打造兼具地域属性与诚信品质的公用品牌;另一方面推动“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全链条升级,加快培育10个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传统种养”向“产业集群”跃升。
强城镇
“一镇一主题”建设典型镇
翻开信宜市玉都新区城市设计,北部山水居、中部现代城、南部活力湾三大功能片区定位清晰,城市特色丰盈立体。这是粤西首个县域城市设计。至今,信宜市城区总规划面积达到63平方公里,县城面积不断扩大。

粤西首个县域城市设计正加速转化为实景。图为信宜玉都新区中轴广场一角。黄品桦 高超华 摄
去年5月,高州、信宜入选全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茂名是全省唯一有2个试点入选的地级市。
粤西是国务院明确的七大城镇化潜力地区之一,潜力所在就是工作所向。聚焦“吸引人”和“留住人”两大主题,高州、信宜突出办好学校、建强医院、畅通道路、做美生态,吸引更多人口进城生活,实现县城新提升。
2023年,茂名常住人口625.23万,居全省第6位,比2022年增长1.41万人。具体到县域,常住人口占比58.7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7.32%。全市常住人口、县域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连续3年增长。
镇的联城带村功能得到强化。走进“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化州市平定镇,沿途成片的化橘红林一个挨着一个,化橘红店铺招牌晚上霓虹闪烁,分外引人注目。平定镇因盛产化橘红而闻名,现有化橘红4.9万亩,年产鲜果2万吨,用化橘红原料制作而成的产品多达10余种,年产值25亿元,占据全镇生产总值的半数。
近年来,茂名坚持“一镇一主题”差异化规划设计建设典型镇,用好荔枝之乡、沉香之乡、化橘红之乡、三华李第一镇等“金字招牌”,集中资源打造更加亮眼的专业镇、特色镇,以典型突破带动整体提升。与此同时,对高州石鼓、信宜钱排、电白沙琅、化州平定四个镇提出“镇当城建”的要求,对照小城市标准提质提档,极点带动、辐射周边,促进镇域内、镇际间协同发展。
如今,茂名形成“市级指导、县级主体、镇级主责”工作机制,围绕“内外兼修、全面发力”的要求,以加快美丽圩镇建设和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为目标,落实美丽圩镇“七个一”基础标准,建立健全政府积极有为、各方踊跃参与的美丽圩镇建设运营动力机制,打造一批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美丽圩镇。
美环境
乡村建设既谋富美又抓建管
走进高州市曹江镇荷垌村,硬底化的彩虹村道如同一条链子,串起沿线公园、竹林秘境等休闲好去处,曹江河畔沿岸村庄里里外外都变了模样。
荷垌村是高州“鉴江印象”示范带上的重要节点,是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重点培育对象。村中建成富硒水稻、番薯、淮山薯等超千亩现代种植基地7个、省级生产专业镇村7个,直接带动超20万农民就近就业。
乡村既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的生活家园。茂名实施乡村振兴提质行动,一体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面建设和美乡村。

——乡村发展“富美并重”。
在茂名,乡村夜市、乡村旅游、特色民宿、乡村微工厂……一个个“小微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开拓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178个强镇富村公司、200多家乡村微工厂,带动上万人家门口就业。
茂名因地制宜推动相邻相连的乡村联动打造“绿美走廊”,重点打造根子—泗水—分界—霞洞—林头“环浮山岭产业带”、宝光—山美—南塘—曹江—长坡“鉴江印象带”、钱排—白石—平塘“沿云茂高速农文旅融合带”、石湾—新安—化州农垦“十里橘香产业带”等若干示范带。抓实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引导“三生”合理布局。
——乡村建设“建管并重”。
乡村建设只是第一步,运营管理跟得上,老百姓才能真受益。茂名提出,抓好风貌这个基础,严格落实“二十四字”工作机制,深化“一四五”工作法,抓好农村“三大革命”,突出污水治理,确保年底前治理率达90%以上,让农村美起来。
入夜,电白区七迳镇庙街夜市热闹起来。通过盘活旧仓库等闲置资源,这里打造了集文化、餐饮、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点燃了城市烟火气,集聚了消费新业态。
今年,茂名还将探索多元运营模式,鼓励风貌美、有产业、交通好的乡村先行先试,找准IP、爆点、打卡点,引入市场力量专业化运营,力促乡村发展可持续。
【对话】
茂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庄悦群:
聚力攻坚、提升突破,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
近日,茂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庄悦群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茂名对照“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任务,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打好关键战役,创造更多标志性成果,奋力在市域发展、县域振兴中走在粤东粤西粤北前列。
南方日报:茂名今年将在哪些方面聚力攻坚、提升突破?
庄悦群:茂名锚定“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努力在县镇村蝶变升级中促进城乡融合。
“百千万工程”核心在产业,我们将做大做强县域产业,坚持集聚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建强园区载体,强化项目落地,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把县域经济底盘筑得更稳更牢。
强化典型引领,加快推动典型镇村建设串珠成线、连线成面,带动全域镇村建设全面提质、整体提升。深化农房管控“二十四字”工作机制,推广农房风貌提升“三统一四工序”模式,富美并举、建管结合塑造特色镇村风貌。
提速建设“五带一廊”,因地制宜做好规划设计,高质量建好“环浮山岭产业带”“鉴江印象带”“沿云茂高速农文旅融合带”“十里橘香产业带”“百里沉香产业示范带”及“粤桂边界风貌走廊”,推动“带廊”成势见效。
集中力量在产业、功能、风貌等领域大胆探索,谋划实施更多“小切口”“集成式”改革,激发释放县镇村发展活力潜能。还要深化用好企业、商会、高校等资源,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凝聚强大合力。
南方日报:地处粤桂交界,茂名如何塑造有特色的粤桂边界风貌走廊?
庄悦群:茂名3个县级市、10个镇、61个行政村与广西接壤,我们将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粤桂边界风貌走廊,积极打造省际边界地区融合发展的典范,加力提升入粤门户“第一印象”。
首先,遵循“规划先行、管控有力、彰显特色、以人为本”的工作导向,因地制宜做好边界镇村规划设计,有力有序推进风貌提升。
其次,着眼可观可感的风貌元素,以大山、大水、大通道、镇圩为轴线,攻坚提升省际通道路况、路域环境,做好绿化美化、农房管控、环境整治和美丽圩镇建设,联动推进自然空间、历史人文、建筑风貌集成突破,推动环境、功能、产业、人文、治理、服务实现综合提升。
此外,还将突出岭南风貌、茂名特色,按照“一镇一策、一村一方案”分类施策、梯次建设,以培育典型镇村为抓手,做大做强中心镇、做专做精专业镇、做优做美特色镇,串珠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风貌带、富民兴村产业带。
【一线样本】
茂名发挥建筑业大市优势探索“六步法”新模式
农房风貌焕新推动村居环境提质
在高州市泗水镇滩底村,白墙灰檐、石头贴片的农房错落有致,与周围的古树、荔枝林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这里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片古荔枝树群的所在地,也是柏桥荔博园项目的重要节点。通过移步换景,村中的闲置用地、家庭作坊、旧闲房等被盘活,变成了精品小庭院、微创业小部落,庭院经济成为新业态,滩底村也因此成为了本地乡村旅游的网红村。

高州市泗水镇滩底村一角。邹祥亮 摄
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是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的一环。过去三年多来,茂名创新推出“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带图审批、现场办公、管好工匠、管住材料”的农村建房“二十四字”工作机制,已完成农房风貌提升约14万栋,促进农房建设的规范化、有序化。
在结合全市农房风貌排查情况,综合分析对比先进地市经验后,去年9月,《茂名市应用新模式开展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方案》印发,聚焦农房风貌品质提升作出部署,提出“三统一四工序”新模式。
“三统一”即统一由国企采购原材料和设备,统一劳务分包给强村公司施工,统一由镇街负责组织验收。“四工序”即根据农房外墙普遍实际情况,分为毛坯砖体裸露类、水泥沙罩面类、屋檐改造三个类型,改变贴瓷砖等传统方式,通过清洗墙面、刷抗裂砂浆、喷真石漆、喷罩面漆等“四工序”喷涂真石漆,进一步精简流程,节约建设资金。
在省级农房质量安全风貌提升和农房建设试点高州市,通过“三统一”以喷涂真石漆新模式改造提升的房屋,每平方米价格减少至70多元,与一般施工模式相比每平方米节约40多元,节省率约43%。
茂名是“中国建筑之乡”“化工大市”,产业链条资源能提供大量技术、物料,在“三统一四工序”的路径指引下,建筑业国企、强村公司等大规模组织乡村施工的力量得到有效激发。而作为传统建筑业大市,有着庞大的建筑队伍,储备了施工技术熟练的建筑工人50多万人,来自广大农村的工匠利用所学专业技能,积极投身到农房风貌提升项目,既“扮靓”了村庄,又鼓了“腰包”。
截至目前,茂名全市应用新模式和工艺计划改造栋数合计超1万栋。
南方+记者 刘栋铭

4月30日,南方日报推出《奋力百千万 好心聚茂名——广东茂名感恩奋进二周年特别报道》。
【作者】 刘栋铭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