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海洋AI大模型,对青岛来说,还远远不够
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正经历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关键转型期。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标志着大模型发展进入以产业应用为主导的新阶段。当前,全球人工智能竞争焦点已从“百模大战”的参数竞赛转向“拼落地”“拼应用”的价值深耕,大模型正从通用领域向垂直行业加速渗透,成为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在这一产业发展的新阶段,青岛将人工智能产业的突围点,放在城市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海洋。
近日,在青岛举办“海洋+AI”大模型场景应用对接会上,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了“海星大模型(SeaStar)”。至此,青岛应用、优化和研发的海洋大模型已有30个。
但对于产业门类齐全、数据要素丰富的青岛海洋产业来说,30个海洋大模型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从会上首发的青岛海洋人工智能领域场景需求清单来看,目前尚未被满足的场景需求,超过40项。
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青岛海洋领域的应用,是真正的一片“深蓝”。
01
基础雄厚,青岛率先布局
去年,青岛在全国首次出台系统谋划和推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开创了系统谋划和推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发展的先河。促进“人工智能+海洋”深度融合。
青岛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
目标的设定需要魄力,也需要底气。破题“海洋+AI”,青岛除了传统科研力量雄厚外,在海洋特色资源、算力、数据和应用场景等方面也独具优势。
在海洋大模型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数据、算力、算法方面,青岛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海洋数据积累是青岛的优势。青岛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海洋大数据存储体系,建成了全国首个海洋数据交易服务平台。面向全球汇聚海洋环境、海洋地理信息、海洋遥感、海洋综合治理四大领域292类数据资源,共50PB、101亿条,占全国海洋数据的25%。
算力方面,青岛市正打造“青岛市算力一张网”,整合全市零散性算力资源,实现多元算力的统一,2026年总算力可达1.2万P。

算法方面,青岛汇集国内顶尖团队,完成了具有千亿级参数规模训练任务,培育了“瀚海星云”大模型和具有海洋特色的“问海”预报大模型。
数据种类齐全、算力资源齐备、科研创新加速,青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初具规模。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青岛已经蓄势待发。
02
“千模竞帆”,青岛深耕海洋
推动大模型技术“嵌入”青岛海洋产业链条,青岛海洋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经有30个,对不同产业场景实现了赋能。
此次对接会上,国实集团发布的“海星大模型(SeaStar)”,专注于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可用于海洋来源活性成分挖掘、海洋分子活性预测、海洋分子结构优化、海洋药物相互作用预测等多个临床前后期应用场景。
在港口领域,山东港口集团构建了港口大模型“123N”架构。目前,“港口大模型”(一期)已完成,港口合同审查大模型、港口供应链方舟TaaS大模型2个垂直模型也已建成,山港小“Ai”大模型助手也上线了,这些大模型累计服务超2万家企业、57万多个人用户。
在海洋环境预报领域,“问海”大模型能够提供未来15天温度、盐度、洋流等的精准预报信息,在各个性能都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的基础上,运算成本还降低了数千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琅琊”海洋大模型,可一次性预报未来1至7天的温度、盐度、海流等全球海洋状态变量,空间分辨率1/12°、时间分辨率为24小时。

此外,冰间航道大模型依托对北极的水体冰情预报与卫星遥感的水道识别,实现了冰间导航功能,是目前国内性能最优的北极航道大模型;还有打造船舶智能体的科考船大模型、辅助渔船管理的“船寻”与“海悟”大模型……
目前,青岛已初步形成“政策引领+算力支撑+数据驱动+场景落地”的海洋大模型发展模式,在预报、港口、医药等领域取得突破。随着“1+8+N”大模型体系的完善,青岛成为全球海洋AI创新高地的目标,也越来越接近。
03
细化场景,对接更多需求
模型易建、场景难寻。阔步向蔚蓝,青岛还要擘画人工智能赋能海洋产业的未来。
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均有布局。2024年,青岛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超5500亿元,多年来位居国内前三。如何让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青岛海洋产业找到“用武之地”,正成为青岛发力的重点。
本次会上,青岛首次面向海洋渔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公共服务、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工业等领域,发布了一批海洋人工智能领域场景需求清单和图谱。
这是一份精准的“导航地图”,以丰富的应用场景作为“目的地”,引导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定向”抢滩,登陆海洋人工智能发展前沿。

其中,在海洋渔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图谱梳理了优质种苗筛选、鱼病监测与早期预警、渔业资源智能探测、运输船监测及智能分析等18项具体人工智能大模型需求;
在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业这一新兴产业,图谱梳理了药物智能化筛选、食品个性化健康管理智能化、生物制品智能化生产优化等9项大模型需求。
据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岛将采取市场化模式开发应用场景,在现代渔业、海洋装备、海洋新能源三个重点领域,全方位、全流程梳理、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形成海洋领域高质量、可落地的大模型需求清单和解决方案,促进场景开放和垂直试点示范。
同时,开展“十佳应用场景”评选、海洋人工智能场景“揭榜挂帅”两个专项行动,鼓励人工智能企业、科研院所参与海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发,促进场景开放。
(记者 耿婷婷 制作 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