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球传大爱,“乒”出新希望,张江“益起”公益乒乓营这样陪伴特殊的孩子……


乒乓球清脆的击打声,伴着志愿者温暖的鼓励声,回荡在浦东孙桥社区健身中心训练室里……近日,张江“益起”乒乓营第五期举行,多名自闭症、多动症等特殊儿童在此接受每周一次的定制化训练。通过小小的乒乓球,他们学习专注、打开心扉,一步步“接通”与世界的联系。据悉,自2023年3月启动以来,这里已成为他们每周一次的“快乐加油站”。

专业携手,爱心“一对一”
球台边,孩子们努力挥拍,眼神紧盯跳动的黄球;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寸步不离,或“一对一”,或“一对二”, 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不耐烦或者疲惫的状态,随时准备对其安抚和调整。
志愿者王剑是浦东新区辅读学校的班主任,也是乒乓营的“元老”。“刚开始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那时像‘救火队员’,孩子一有问题就得赶紧去解决。现在熟悉多了,但也需要专业方法。”只见她半蹲着环抱住一名情绪亢奋的男孩,手掌规律地轻拍其胸口,“背贴着我胸口,1、2、3,跟着节奏数……”,男孩的呼吸逐渐平稳。“虽然数数是行为矫正中常用的方法,但必须经过专业训练才有效。”
对孩子们的专业支持不止于此。在一旁的VR教室里,一名男孩正在专注地玩“洗手游戏”——这是专为提升认知设计的虚拟场景。“他对洗手的行为很感兴趣,每次来都要玩这个。”志愿者林恒照说。林恒照所在的公司数药智能长期致力于数字医疗领域,专门为乒乓营提供专业的 VR 课程和训练前后的评估。林恒照介绍:“我们的 VR 课程主要针对孩子们的认知技能、注意力和大动作能力开展训练。公司志愿者团队具有教育学、神经科学等专业背景,每周日来到乒乓营,通过沉浸式虚拟环境结合AI算法和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为孩子们提供训练。”
每次体能训练前,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鞠玉律都会对大家开展音乐疗愈,通过音乐、肢体语言等,不仅提升孩子们的协调、专注、集体情绪,还降低家长们的焦虑感。
记者发现,志愿者中不乏“洋面孔”。Han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留学生,从第四期开始,他便投身到乒乓营的志愿服务中。几乎每个周日早上和孩子们一起热身后,他会带着孩子们去做VR训练。“我喜欢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他们都很可爱。做这份志愿工作,我自己也非常有成就感。”Han向记者说道。

课程用心,成长看得见
乒乓营的课程设计颇具匠心,不是简单地提供“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帮助。作为主教练的陈星言,对课程有着独特的设计与深刻的理解。陈星言不仅是国家乒乓球一级裁判,更斩获过全国红双喜乒乓球比赛混双第一名、女单第三名的成绩,有深厚的专业乒乓训练经验与教学履历。她介绍:“第一期课程,我参考了大学的相关课程材料,为孩子们制定了相对适合的训练计划。乒乓球这些孩子来说,是与社会接触的一个媒介。我希望通过训练,提升他们的专注力,让他们有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
在这里,不仅有传统的乒乓训练,还有VR课程、家长课堂、音乐疗愈、八段锦等课程以及社区融合活动,促进孩子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不仅是孩子,家长也得到相应的提升。每次训练前后两次专业评估,专业志愿者帮助家长解读评估报告,让其通过数据对比,了解孩子们的变化。
在日常训练中,陈星言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坚持用细节培养沟通能力。“我会要求每个小朋友早上都和我打招呼,一开始有些小朋友不理会我,或者只是简单回应。但坚持一段时间,现在大家基本都能主动和我交流了,这对他们的沟通能力提升很有帮助。” 训练时,陈教练格外关注孩子们的状态,“很多小朋友有多动症,我就会让他们练习托球,这能让他们的专注力更集中”。
球台为桥,点亮心中希望
“孩子的进步超乎想象!”谈起12岁自闭症儿子小王的变化,吴女士难掩激动。曾经眼神飘忽、反应迟缓的小王,如今不仅能专注训练、主动问好,情绪也稳定多了。“对特殊孩子来说,‘人的环境’最重要,”吴女士感慨,“这里的志愿者既专业又有爱,每个环节都用心设计,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这样的公益活动”。
张江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张洁表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的八字方针,已融入乒乓营的每个细节。教练、VR 训练者、音乐疗愈者、特校老师等志愿者,大家都放弃休息时间,用爱与专业温暖着孩子,也在互助中共同成长,实现了“双向治愈”。
窗外,孙建路上的梧桐树枝繁叶茂。小小的乒乓球,像一座桥梁,帮助这群特殊的孩子,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