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亩产640.9公斤!肇庆丰收的“稻坚强”本领真强!

2025-08-11 18:15:00

风吹稻花香两岸。

夏收秋播之际,

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里,

617亩试验示范种植的

节水抗旱稻喜获丰收,

每亩产量高达640.9公斤,

让专家为之赞叹。


△8月8日,在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首届节水抗旱稻“我选我秀”新品种评选暨边际土地复耕应用现场观摩会举行。肇庆发布李智聪 摄


更令人惊叹的是,

这片试验田曾是一块因土壤贫瘠、

灌溉不便而撂荒多年的土地。

专家们纷纷表示:

“肇庆沙浦种植的

节水抗旱稻值得进一步推广。”


多年撂荒地变抗旱稻良田


眼前这片土地,曾因土壤贫瘠、灌溉艰难而长期撂荒——土壤耕作层最薄处竟不足10厘米,碎石遍布,保水保肥能力极差,种啥赔啥。但经过土地平整,如今这里已种上了节水抗旱稻,焕发出勃勃生机。


△节水抗旱稻新品种“我选我秀”展示评选。图源 华南农业大学


顺着肇庆市农林科学院

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望去,

只见一片金黄的稻田里,

稻株粗壮挺拔,

沉甸甸的稻穗仿佛在向

辛勤劳作的技术人员表达敬意。


△节水抗旱稻示范田现场测产。肇庆发布李智聪 摄


肇庆与节水抗旱稻的缘分,

源于2024年11月18日

开展的校地合作“双百行动”。

当日,肇庆市人民政府携手华南农业大学,

共建节水抗旱绿色产业研究院肇庆分院,

旨在深化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

加速成果推广应用,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肇庆市人民政府 华南农业大学共建节水抗旱绿色产业研究院肇庆分院签约仪式在市委小礼堂举行。


随后,肇庆市迅速行动,

先后在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

和怀集县开展节水抗旱稻的

试验种植与示范推广,

两个基地分别种植了

617亩和6000亩节水抗旱稻。


△半年前,节水抗旱稻首季在沙浦镇和怀集县播种。图源 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


节水抗旱稻究竟有何优势,

能让沉睡多年的撂荒地变为沃土良田?

节水抗旱稻是在水稻科技进步的基础上,融合旱稻节水抗旱特性培育而成的新型栽培稻。早在2016年,农业农村部就已颁布实施了“节水抗旱稻术语”行业标准。


肇庆市农林科学院工作人员:“节水抗旱稻既保留了水稻的高产特性,又具备旱性作物的抗逆能力。其根系可深达两米汲取水分,水分利用率较常规水稻提升30%以上,即便遭遇一个月干旱,也能正常生长。”


亩产640公斤实现粮食增产


“现场测产显示,

边际土地复耕的再生稻

头季亩产高达640.9公斤!”

8月8日下午,当测产专家组组长、

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所长王伟平

在节水抗旱稻“我选我秀”新品种评选

暨边际土地复耕应用现场观摩会上

宣布这一喜讯时,立即引起

与会专家经久不息的掌声。


△节水抗旱稻。肇庆发布李智聪 摄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副研究员赵洪阳:“节水抗旱稻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环境适应力强,无论是盐碱地、撂荒地,还是干旱山坡地等边际土地,皆能茁壮成长。这一特性正是边际土地复耕所急需的“坚强后盾”,也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供了鲜活实践。”


沙浦基地共试验种植了

83个节水抗旱稻品种,

其中旱优73和旱优78表现尤为突出。


△节水抗旱稻。肇庆发布李智聪 摄


肇庆传统水稻从种植到收割,

每亩需灌溉水约1200立方米,

对依赖抽水灌溉的

农户而言,成本不菲。

而节水抗旱稻仅需在关键期补灌2至3次,

即可实现亩产600公斤以上;

即便仅靠自然降水,亩产也能超500公斤。

这意味着每亩节水抗旱稻可降本300元,

农户净收益提升超20%。


△嘉宾现场观摩节水抗旱稻种植情况。肇庆发布李智聪 摄


肇庆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当前种植管理技术已相对成熟,肥料、农药使用量趋于稳定,水稻亩均增产空间有限,难以实现大幅跃升。节水抗旱稻的出现有望打破这一僵局。”


节水抗旱稻

单季亩产500~600公斤,

较传统水稻品种

400~500公斤的产量,

提高了约20%~25%,

增产效果显著。


据悉,肇庆全市约有10万亩边际地,若采用旱直播旱管模式全部种上节水抗旱稻,全市一年两季粮食增产潜力高达1亿公斤。按每公斤稻谷(干谷)2元计算,农户年增收可达约2亿元(未扣除种植成本),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种稻也能实现碳减排


我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农业大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多属基础性、生存型排放,不宜设置约束性量化减排目标,但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


在观摩会上,

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

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研究员蔡文倩指出,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

保障粮食安全的双重压力下,

农业绿色转型显得尤为迫切。


△8月8日下午,会议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与指导单位的相关代表致辞或发言。肇庆发布李智聪 摄


为何选择水稻作为碳减排试验对象?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王丹英解释道,水稻种植过程中产生的甲烷(CH4),是中国水稻生产碳足迹的主要来源之一。而节水抗旱稻在减少灌溉用水、降低退水氮磷含量、削减甲烷排放等方面成效显著,可大幅降低亩均碳排放。


据悉,基于品种与技术的双重创新,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

携手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低碳工程技术中心,

深入研究了节水抗旱稻的

碳减排成效及作用机理,

制定了节水抗旱稻减排的技术规范,

依据该规范构建了

早管种植节水抗旱稻的减排方法学。


今年,浙江成功完成了首笔194.44吨的碳交易,每吨售价72元;6月25日又实现了第二笔50吨的碳交易,价格攀升至每吨100元。


肇庆市农林科学院相关人员:“仅沙浦基地617亩试验示范田,年减排二氧化碳当量就达48吨。若推广至肇庆全市10万亩边际土地种植节水抗旱稻,减排潜力将相当于1.2万亩森林的固碳能力。”


蔡文倩进一步表示,

若在市级层面搭建碳普惠平台,

每季每亩节水抗旱稻减排的碳,

通过碳普惠交易可增收40元。

按肇庆10万亩边际地

全部种植节水抗旱稻计算,

理论上低碳减排将带来800万元额外收益。


△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研究员蔡文倩做报告。肇庆发布李智聪 摄


近一年来,

华农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

聚焦边际土地复耕应用场景,

构建了覆盖全省13个地市的

节水抗旱稻品种测试与试种示范网,

初步建立撂荒地复耕全程解决方案,

计划未来3至5年在华南地区

完成100万亩撂荒地复垦复种、

新增粮食4亿公斤的阶段性目标。


△位于肇庆市怀集县的节水抗旱稻田。图源 南方农村报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品种区试处处长曾波表示,

节水抗旱稻的研发和推广,

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

挖掘粮食增产新空间提供了

关键路径和有力武器。

“仅在广东,如果科学复耕推广节水抗旱稻,

有望新增稻谷200万吨,

将显著提升区域粮食自给能力。”


来 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永强) 华南农业大学 南方农村报

编 辑:廖文奕 李智聪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白龙网 赣ICP备202200843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