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80后“田秀才”吴理平 青春在菜畦间拔节
菜畦如绿毯舒展,玉米挺拔似青纱帐,豇豆在藤蔓间垂挂如碧玉珠帘……6月25日,记者走进崇阳县港口乡石岭村的拾绿农业基地时,处处充满着蓬勃生机。
而赋予这片土地无限生机的核心人物,正是今年38岁、土生土长的石岭村人吴理平,这位曾因贫辍学、辗转都市十余载的游子,在2012年带着全部积蓄与一腔赤诚,回到了生养他的土地。
面对亲人“偏要回家当没出息的农民”的不解,他躬身大地,在质疑声中播下了绿色有机蔬菜的种子,更成立了首绿鲜合作社,为日后梦想长成参天大树扎下深根。
游子归乡
沃野初现“青春四子”
“港口乡位于幕阜山绿色产业带上,区域优势明显,加上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回乡创业是明智的选择。”记者见到吴理平时,他的言语中尽显自豪。
他告诉记者,自己因家庭经济困难,初中毕业后便到北京、杭州等地打工。2012年回乡过年时,看到父母佝偻着身体在田间劳作,于是便萌生了回家帮父母种田的想法。
起初,他从自己的3亩地起步,后来,干脆用打工挣的钱和贷款筑起了18座钢架大棚,种植绿色有机蔬菜。同时,他还成立了首绿鲜合作社,带动石岭村群众参与科学种植,实现了农超对接。
创业初成,土地的魅力开始召唤更多年轻的身影。2017年,石岭村迎来一场温暖的“凤还巢”:宁夏大学毕业的汪小会、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程锐锋、物流行家程志军,三位年轻人循着吴理平的足迹归来。“青春四子”的聚合,让拾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四人各展其长:吴理平以合作社经验掌舵全局;汪小会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功底,将基地规划成实用与美感兼具的田园画卷;程锐锋以植保专长构筑起绿色防线;程志军则凭借物流经验,为公司打通了线上线下的广阔销路。他们以200亩土地为画布,施用农家有机肥,创新运用防虫网、黄板与灯光诱捕等生态防虫术,让千吨绿色果蔬从石岭走向远方,更点亮了130位乡亲的就业希望。
坚守阵地
智慧轮作点土成金
风雨猝然而至。当投入高昂、收成难测的困境袭来,伙伴们黯然退场,只剩吴理平独守阵地。“所有的汗水都浸在这里。”资金压力下的分离带来摩擦阵痛,吴理平内心一阵酸楚。
而真正的淬炼在2020年2月——崇阳县农业农村局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的蔬菜短缺,号召种植大户抢种速生叶菜。吴理平得知后,毅然决定复垦主基地50亩正值采收期的白菜苔(已投入8万元),尽管村民劝阻“当前菜价好、毁掉可惜”,他仍坚持“市场保供更重要”。
随后,他将未毁的菜苔捐赠给乡卫生院后,用旋耕机平整土地,2月9日起分批播种苋菜、竹叶菜等速生品种,首批十几天后就上市。
单打独斗的吴理平痛定思痛,他开始改变以往的种植模式,不再固守单一蔬菜,而是让土地四季生金——春夏瓜菜青翠欲滴,秋冬草莓红艳如火,火龙果枝蔓攀援成景,最惊艳的是冬日黑土上绽开的羊肚菌。这些被誉为“菌中黄金”的珍品上市时每公斤高达300元,订单纷至沓来。
“全年无闲田”的科学布局,终于让基地扭亏为盈,曾经受质疑的土地向他捧出丰厚的回报。
逆境中的他更以知识武装农业,虽过而立之年,仍重返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课堂,将“一村多”计划的智慧注入田野。物联网监测系统如神经脉络般延伸,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滴灌,12项新技术推动标准化生产率飙升至92%。田间学校培育的400余名新农人中,13名技术骨干已成燎原星火,“培养一人、带动一村”的愿景在智慧农耕中照进现实。
润泽乡梓
三产融合富了乡亲
从钢架大棚到省级龙头,吴理平用十年光阴将拾绿农业锻造成产值超1200万元的大产业。4个标准化基地星罗棋布,农产品加工线机声隆隆,“拾绿”品牌蔬果香飘武汉、咸宁商超。
但这位“田秀才”始终铭记“先富带后富”的初心:创新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联农机制,与十余个基地结成产业联盟;以中心户长身份改造村道3.8公里,点亮12盏太阳能路灯;更创设“院落议事会”,20起矛盾纠纷在田间地头化解。
如今,他站在崭新的起点上,拾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蓝图正在幕阜山麓铺展。这里将不再是单纯的种植基地,而是三产融合的活力场域。
随着石岭村东堡港沿线景观点打造,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而吴理平的基地,成了“留住客”的关键。
大棚里羊肚菌与草莓交相辉映,观光步道蜿蜒在火龙果长廊间。当都市家庭在采摘园里欢笑,当电商直播间推介“拾绿”品牌,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毁菜抗疫的党员担当,到独辟蹊径的轮作破局;从“青春四子”的热血创业,到一人独守的绝地重生——这位“80后”用实践证明:最深的根脉扎进乡土,便能催生最蓬勃的力量。
咸宁日报记者 马丽娅 通讯员 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