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讲堂|博物馆“顶流大咖”侯宁彬做客广州,解码陆海丝路上的文明交融
4月19日,2025《岭南大讲堂》第二期在广东省博物馆多功能厅举行。陕西历史博物馆原馆长、陕西省博物馆协会会长侯宁彬以“千年回响——丝绸之路上的东西交流与南北并进”为主题展开讲座。
侯宁彬从陆上丝绸之路起点长安,来到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广州,为羊城听众带来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他以丝绸之路相关的考古发现为经纬,讲述一件件精美文物背后的故事,解读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带领现场观众穿越时空隧道,触摸文明交融的璀璨印记。

丝路概念形成之前,中西方已有文明交流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波斯蒜头纹银盒、茂陵出土的西汉鎏金铜马、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敦煌莫高窟323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在讲座现场,侯宁彬用海量精美文物图片及其背后的故事、意涵,表达东西方、南北方文明交融的璀璨历程。
他表示:“西安(长安)与广州,作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突出代表、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历史。”
西安(长安)是十三朝古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王朝在此建都。陕西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4个时期——周秦汉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书写了中华史前文明、礼乐文明、制度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灿烂篇章,其包容开放的姿态,成为连接亚欧的桥梁,铸就了古代国际化大都市的辉煌。”侯宁彬说。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自秦汉时期便是海上贸易的重镇,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促进了中外经济的繁荣与文化交融。
侯宁彬指出:“东方的丝绸、陶瓷、茶叶等物品以及印刷、火药等技艺,随着川流不息的商队流向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牲畜、美酒以及冶炼、加工、绘画等技艺也随之东来,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他进一步介绍,在传统的丝绸之路概念出现以前,东西方早已有广泛交流。“世界各地的考古材料印证,早在张骞‘凿空西域’(公元前138年)前,东西方已存在持续数千年的文化交流历程。”例如“彩陶之路”就是史前时期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和早期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之路。早在商代,已存在跨越东西的玉石运输体系。

丝路精神跨越时空,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今天看来,丝绸之路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一的商贸通道范畴,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沿途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
侯宁彬认为,丝路精神以团结协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为核心内涵。在穿越沙漠、雪山、海洋等恶劣自然环境时,古人展现出不畏艰险的协作精神;通过商业、文化、艺术、宗教等领域的深度交流,实现了不同文明的兼收并蓄与繁荣共生;衣着、饮食等日常习俗的交融,展现出人们自由奔放的生活热情;当年被各族人民所尊敬的“天可汗”的开放胸襟,和延续至今的“唐人街”之称,则印证了民族和睦共处的可能。
“这种精神跨越时空,至今仍在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侯宁彬说。

回应“文博热”,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好奇心
针对如今“文博热”“考古热”持续升温的现象,有现场观众提问,文化遗产的年轻化传播已是大势所趋,该如何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相平衡?文博知识的通俗化表达与对文物的敬畏该如何平衡?
侯宁彬坦言,要让博物馆更时尚,博物馆应该打开边界,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尤其是年轻人走进博物馆,参与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行列。“博物馆是激发人好奇心、激活人创造性的一个重要场所。像我对考古,从一开始入学时的一无所知,到进学校以后的‘既来之则安之’;从对博物馆的一知半解,到今天成为博物馆的管理者和运营者,并致力于传播博物馆文化,其实都是好奇心被持续唤醒、激发的过程。”
在侯宁彬看来,做好文化传播,就是要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让他们通过专家的阐释、博物馆各类文化体验活动,通过现代科技展陈,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普遍价值。“年轻人深刻理解这些价值内核后,他们自然能够用时代语言去进行创新传播。”
接下来,2025《岭南大讲堂》还将邀请广东省内外文、史、哲领域的知名专家莅临举办讲座,聚焦社会文化热点话题,以博古通今的开阔视野、跨界融合的专业积淀和切近深挚的岭南情思,唤起市民对于传统与当下的关注与思考,展现新时代传承之责、岭南之美、文明之光。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郭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