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大病只能往外跑” 如今“重症县里也能治”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潮汕医院党委书记罗斯敏用制度重塑县域医院根基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秦小杰
8月12日下午,羊城晚报记者抵达位于潮州市饶平县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潮汕医院(以下简称“潮汕医院”)时,91岁患者刘奶奶刚做完髋部骨折手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20年12月托管潮汕医院以来,近5年间已派驻52名专家扎根帮扶,让曾经需要辗转汕头、广州求医的复杂病例,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有效救治——像刘奶奶这样高龄且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的手术,正是托管后医院医疗能力跃升的生动写照。
潮汕医院党委书记罗斯敏是刘奶奶的主治医生,作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帮扶工作队队长,他已扎根饶平近5年。从最初患者见了就问“要不要去广州再看看”,到如今刘奶奶等患者愿意放心把自己交给医院照料,潮汕医院的蜕变,藏在一台台手术、一个个患者的笑容里。
从“制度空窗”
到“标准先行”
2020年12月,罗斯敏刚到饶平县人民医院(后更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潮汕医院)时,看到的是一本薄薄的“制度汇编”,里面大多是“原则性要求”,却没有具体操作规范。门诊医生只坐门诊,住院医生只管病房,患者宁愿绕去住院部找“熟人医生”,也不愿挂门诊号——这种脱节的管理模式,让医院效率大打折扣。
罗斯敏带着广州总院的管理团队,先从“建章立制”下手。他们参照三甲医院标准,自托管以来已梳理出300多项制度,小到“门诊叫号规则”,大到“危重症转诊流程”,都明确了“谁来做、怎么做、何时做完”。比如曾让患者怨声载道的检查慢问题,新制度规定“B超、CT当天开单当天做,磁共振检查不超过48小时完成”。此外,该院还推出“假日无休”门诊以及“一号管三天”服务,广受患者好评。
这些变化背后,是管理模式的彻底革新。医院引入DRG系统分析医疗数据,优化科室布局;医保窗口实行“动态需求工作制”,患者随到随办……2024年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结果显示:潮汕医院基础标准达标率高达96.92%,推荐标准达标率也达到了85.89%。在全省58家县医院中,该院排名从托管前的倒数第2位跃升至第19位。
从“向外求医”
到“取得信赖”
8月13日,陈女士正带着91岁的父亲复查。今年3月某天凌晨,陈女士的父亲突然呼吸困难,心率跌到32次/分。“要是搁以前,肯定要往汕头送,路上颠簸1个多小时,真怕老爷子扛不住。”但那天,她直接把父亲送到了潮汕医院。
接诊的主治医生陈颐与派驻专家、潮汕医院副院长李琰合作,结合医院新引进的24小时动态心电系统,很快确诊陈女士父亲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3月21日手术完成后,第6天老人就能下床慢慢走了。“现在老爷子每天早上都去公园遛弯,跟没生病一样。”陈女士说。
据介绍,托管后,饶平县委、县政府投入购置了粤东地区较高端的设备,医院陆续添置了3.0T MR、256排512层CT、4K3D腹腔镜等先进设备。“这几年我们成功开展的多例‘饶平第一例’高精尖四级手术,以及多项填补市、县技术空白的介入手术,在托管前是难以想象的。”派驻专家、潮汕医院执行院长潘京华告诉记者。
2024年,医院出院人次比2020年托管前增长63.57%,其中收治的代表复杂疑难危重症的C、D型病例占比从26.77%升至66.32%;手术量增长1.67倍,三、四级大手术占比从30.16%提至40.48%。
从“输血帮扶”
到“造血帮扶”
“帮扶不是简单派专家来做手术,而是要让本地医生接得住、顶得上。”罗斯敏常对广州派驻的专家团队说这句话。在他看来,“传帮带”才是破解县域医疗人才困境的根本之道——既要有省级专家“输血”,更要让本地团队学会“造血”。
2020年,罗斯敏初到医院时,骨科7名医生中仅老主任能开展常规手术,其余6人对微创技术等先进理念的认识几乎空白,手术能力仅相当于省级医院初中级水平。“不是他们不努力,是没见过、没学过。”罗斯敏决定从骨科先破局,他作为广州总院的骨科专家,把手术台变成“教学台”,从术前方案讨论到术中关键步骤演示,再到术后康复评估,全程带着本地医生“沉浸式”学习。
李炳垚便是受益者。这位从乡镇卫生院调来的医生,曾连骨折复位都发怵,如今已能完成人工股骨头置换等三级手术,一年主刀手术超100台,成了村民信赖的“李医生”。
这种模式在全院铺开:52名派驻专家各带2-3名徒弟,80多名骨干赴广州进修,专家逐步从“主刀”退为“助手”。“传帮带”还延伸到乡镇,经培训的乡镇医生能独立处理心梗急救、开展孕期筛查。当本地医生能站在手术台中央,乡镇医生能应对急症,省级医疗资源的“种子”才算真正在县域扎根,为“大病不出县”筑牢了根基。
编辑:邬嘉宏
来源:金羊网